登山安全須知 ( 三 ) |
|
認識高山症(MOUNTAIN
SICKNESS) |
|
急性高山症是最常見的高海拔疾患。會發生在很多缺乏適當高度適應,很快就爬升到海拔超過
2,500公尺的人。
例如很多人開車上山,從平地短時間上昇海拔至3000公尺,很容易就引發類似高山症狀。﹙例如從國3號道接國6號道到南投埔里,接著往霧社、清境到武嶺﹙3200公尺﹚、合歡山﹚;一開始的症狀可能很輕微,包括頭痛(中至重度)、失眠、疲倦、
食慾不好、嗜睡、虛弱及冷漠(面無表情)。小孩較易噁心、嘔吐。急性高山症最常見的症狀是頭痛,典型的發生時間是到達高海拔地區後的2∼3天,可能併有行走困難及記憶問題。其他症狀則包括食慾不振、情緒不穩、缺乏活動的興趣。
|
|
急性高山症的另一症狀是睡眠型態改變,即所謂的“週期性呼吸”。睡眠是一陣一陣、斷斷續續的,中間有清醒及作夢的時間。睡著時呼吸的型態不規律,患者會有一段時間呼吸快速(深而快),再轉變成一段時間不呼吸。呼吸停止約10秒左右,不經意看到的人可能會非常驚訝。
|
|
急性高山症的處置包括休息、適當補充水分避免脫水、緩解頭痛的弱效止痛藥。不建議使用安眠藥,情況嚴重時即考慮下撤,應即撤到海拔較低的地方(若必要,用搬運的方式,建議用坐姿),可用面罩給氧氣。因為AMS可以在3∼4天內適應,若患者症狀輕微,可以繼續留在高海拔處。在AMS的症狀完全消失之前,絕對不要嘗試再爬升高度。若有
acetazolamide(一種利尿劑 ),輕微的急性高山症患者可給予每8∼12小時,250mg口服,直到症狀緩解
,如果因服用藥物而症狀減輕繼續登山,可能爾後症狀會加重,更不易處理。
|
|
故平日應先登海拔較低之山脈,確定自己體能
能適應再攀登高山,以防不適。如合歡山道路交通方便,可搭車至清境﹙約1750公尺﹚或翠峰﹙2309公尺﹚鳶峰﹙2756公尺﹚先休息一陣子,再至昆陽﹙3091公尺﹚再適應壓力,或是合歡山旅客服務中心再走登山步道,嚐試攀登合歡山東峰﹙3421公尺﹚,如無身體不適應情形,再考慮攀登其他高山。
|
|
預防失溫(Prevention
of Hypothermia) |
|
1. |
攜帶充足的食物及保暖衣物,如P.P.(聚丙烯)、羊毛內衣、pile、Gore-tex等。要為最惡劣的天氣狀況做準備。用分層穿法,便於過冷、過熱、流汗及外層潮溼等狀況時調整穿著。底層要能將身體的潮溼排到外層。中間加保溫層以增加溫暖。攜帶防風且防水的外衣、無指手套或一般手套、襪子及帽子(在很寒冷的天氣,身體產生的熱有60%從沒有包覆的頭部
輻射散失)。
保持乾爽,攜帶合適等級(視寒冷程度)的中空纖維(Hollofil
II, Quallofil)或羽絨填充睡袋。 |
|
|
|
|
|
2. |
不要在寒冷的天氣中使自己筋疲力竭。避免在寒天中體溫過高及流汗過度。沒有襯墊時不要直接坐在雪上。
|
|
3. |
在嚴寒及強風時尋找庇護所。不要坐在寒冷的岩石或金屬上。用睡墊、背包、圓木或樹枝等,將自己與地面隔絕。不要讓自己脫水。在寒天中,是因呼吸系統的蒸發、增加尿量及飲水不足而造成脫水。每天至少要喝3∼4升水。吃雪並不是增加水分的有效方法,因為會使人失溫(體溫降低)。不要不吃正餐。寒天中不要喝酒。喝酒在一開始因皮膚表層血管擴張,而
讓人覺得暖,但也因為血管擴張而使熱量大量喪失。 |
|
|
|